首页 > 【最新资讯】>>

“互联网+”助推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6-12-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农村文明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新时期利用互联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为例,研究如何应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打破"最后一公里"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使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集成优势资源,建立民族地区“文化共享云”系统

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是当今信息技术的三大热门主题。结合公共数字文化的最新实践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以在民族地区建设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文化共享云”系统,民族地区的群众只要在手机、移动终端安装相应软件和浏览相应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信息,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活动信息不对称、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激活市场潜能,建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微平台

互联网已经全面影响当今世界,所有的产业领域都将被它重新定义,包括文化产业。浙江的舟山市借助淘宝模式推出“淘文化网”,让各类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团队到淘文化网去充当“卖家”,让消费文化产品的的组织单位或是团体去充当“买家”,除了可以下单,买卖,也可以评价服务,为二者之间搭建自由选择的平台[1]。民族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借助“舟山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文化供需对接网络平台,借鉴淘宝网运行模式,依托互联网,为政府、市场、群众三方搭建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精准定位需求,建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端

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群众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同样地,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文化服务项目,市民也未必喜欢,这就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端建设,要将互联网作为群众文化需求调查、汇总、分析的重要平台,建立与民族地区群众互动的微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互动端,公布一些文化资源信息,让群众真实地表达文化上的需求,满足群众的需要。